close

  央廣網北京12月2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今天,一位名叫小敏的16歲姑娘被推到了輿論中心。三年前,13歲的小敏由於擴張性心肌病及併發症——致死性心律失常,在深圳市兒童醫院心血管科接受搶救。經過兩年治療,2012年8月起,深圳市兒童醫院先後14次建議小敏家屬可以出院,但小敏父親表示“怕女兒不安全,等她停藥了就支票借款走”,父女至今待在醫院已近500天。
  這500天當中,由於小敏和她父親在一個病房內,有三張床,長期占用了寶貴的社會資源,導致許多患兒無法室內裝潢入院,“至今已有200人次病患由於他們占用床而無法收住入院治療”。根據醫院統計,除去治療費近18萬元,小敏滯留醫院占用住院費用達到100餘萬元。而小敏爸爸僅上交8000元押金。
  看了這條新聞,有網友評論“可憐”,也有人評論“缺乏公德”。事實上,“壓床”是目前幾乎所有大城市的三級醫院共同的心病,其中尤以急診病房“壓床”最為嚴重。在北京一家三甲醫院急診室,一住幾個月的病人比比餐飲設備皆是。
  “我們現在已經是快五個化療副作用月,他病挺多的,血壓高、心臟病、糖尿病。”
  “太費勁了,老年人像我們這都不收,像我們膠原蛋白這的醫院都進不去,本來我們來是想住院的,多踏實啊,結果沒有病床。從月初我們就來,在門診看讓我們住院,在家等著也沒有信,所以我在家都喘不過氣來了,沒辦法我們上急診,急診都半個月了我們還進不了病房呢。”
  按照規定,急診科原本的床位使用率指標是:搶救床24小時輪轉、留觀床72小時輪轉,但目前這一要求“基本無法實現”。近年來,由於病人的急劇增多,急診科正在“被無限擴張”。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成立於1983年,30年過去,就診人數成倍增長,現有的62張病床遠遠不能滿足急診需要。
  科室主任朱繼紅:包括我們值班室的門口門都堵不開了,病人多、忙、累,這都不是我們最大的一個短板,我們最擔心的就是來了病人沒有地方放。
  病房裡的人不出去,病房外的人進不來。隨著“壓床”之勢的蔓延,在上海,醫療急救站的醫務人員甚至頻頻遇到救護車開到醫院門口,但由於沒床位,病人在救護車上苦等幾個小時的情況。
  “如果病人上車我沒推上怎麼辦,病人沒地方睡,沒辦法搶救的呀。”
  對此,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孫湛對此非常無奈,常年來醫院連走廊里都擺滿病床和推車。
  孫湛:我們醫院的特別跟急診急救相關的這些醫療資源,已經是始終處於一種飽和狀態。
  以北大人民醫院為例,設計容納14張病床的急診大搶救室,平時裝下超過20個病人是家常便飯。這其中,又以老年人為主。
  朱繼紅:我們的急診科真正的急診病人絕大部分是老年人,其實年輕人很少。
  老年人長期住院,這在當前醫院的“壓床”大軍中占據了相當比重。老年病患中,又以心衰、腦梗等老年危重患者為主。有的老人患多種基礎病且病情不穩定,專科病房本身床位緊張,難以順利接收住院。也有的老人病情穩定了,但家屬不放心轉到二級醫院康復,寧願繼續留在急診科。在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宋文質他就列出了幾種滯留醫院的情形當中,剛纔提到的也是非常主要的一種。
  宋文質:一種情況是故意壓床不走,一般的話說就是說賴著醫院了,發生的原因可能中間醫療過程當中,也許有點過錯或哪個地方不周道,這個相對少一點。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實在沒人管他,出去以後誰來管,家裡面經濟條件又不好的就賴在醫院里,等於這間屋子成了他們家的。另外屬於技術業務方面的問題,確實這個病號他的病情比較複雜,出去以後沒有一個合適的地方能夠進行比較好的康復過程。
  宋文質所說的“沒人管”,在主要治療精神衛生疾病的北京安定醫院最為常見。北京安定醫院老年科主任醫師毛佩賢說,在他管理的病區,住院時間最長的病人已經住了整整25年,讓原本就床位緊張的醫院不堪重負。
  毛佩賢:很多現在精神病的家屬就一種什麼感覺,認為病人送到我們醫院了,得了病了到醫院來就是我們的事了,就是醫院的事。光這一個病房長期住院的20多人,最少一個月以上,絕大部分都是很長時間的,我們最長一個病人住了20多年。
  無論是哪一種情形,解決起來都是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宋文質表示,要解決“壓床”之困,不是一個部門的事,也不僅僅是“有關部門”的事。
  宋文質:這個問題應當是衛生行政部門、社保部門、民政部門以及包括社區來共同商量有關的事情,但公安部門要不要參與這要根據具體情況。  (原標題:患者“壓床”擠占醫療資源 醫院走廊里擺滿病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fkmvcxnv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