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程開甲、火箭助推劑研究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獲得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95歲的程開甲先生,在上世紀60、70年代中,絕大部分時光獃在遙遠的羅布泊沙漠。作為我國核武器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他為原子彈、氫彈的爆炸試驗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在今天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半個世紀前,不知道內情的人,甚至以為“他在學術界消失”了。
  張存浩先生今年85歲,他是研究火箭燃料的專家。為了研究火箭推進劑,他長期獃在條件艱苦的山溝里,“文革”期間還遭受不公正待遇,書被燒,資料被抄走,人被下放燒鍋爐。但他依舊保持著對事業的熱情,忘我工作,取得的成果令世人矚目。
  回想一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無一不是潛心研究學問、行事低調的老先生。最小的是時年64歲的王選,大部分都集中在80到90歲。在獲獎之前,他們大多隱匿在公眾視野之外,潛心研究,踏實工作,還要剋服生活上的各種困難,不管風雨交加、塵世喧囂,一意前行。可以說為自己的事業辛苦了一輩子、奉獻了一輩子。到了這個年齡,獲獎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名與利都無用,也都已看穿,但人們應該知道他們,學習他們的專註、執著,學習他們不為外界干擾和引誘的精神。這才是真正做學問的精神,也是出學術成績必需的精神。
  近一段時間以來,關於院士以及院士制度的探討和爭論比較多。但不管如何,科技是國家進步的關鍵保障,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成果必須要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而作為科技工作者,每個人都應該明白,要在一個領域做好研究,必須有極大的毅力,用毅力來排除各種不利因素的干擾。
  幾十年來,社會對知識分子的干擾從未間斷過。前有“文革”,讓大批知識分子受到迫害;後有利益誘惑,也讓很多人放棄學術原則,有的為利益集團代言,顛倒黑白,雷語不斷;有的為了院士的名分弄虛作假,賄選、抄襲的事情屢被揭出。有些人為了出名得利,不惜展開罵戰,像娛樂圈一樣“搶頭條”。在這樣紛繁複雜的情況下,最該致以敬意的,就是像程開甲、張存浩這樣的老先生,他們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干擾,潛心於事業,才能獲得超乎尋常的成就。
  他們的學術領域,一般人很難弄懂,但他們做學問的態度是明擺著的,是可以學習的。對知識、對學問的嚴謹,是每一個科技工作者的必要素養。這種專註和嚴謹,是科技創新的基本前提,也是推動國家進步的根本保障。再過上幾十年、幾百年,回頭看看,真正能推動社會前進、國家富強的人,就是這樣專註的知識分子,而那些欲壑難填者,僅僅是跳梁小丑。
  做學問、搞研究,最需要的、最珍貴的,莫過於老先生們表現出來的專註精神。這些獲得最高科技獎的科學家們,當之無愧地要成為其他院士們乃至所有科技工作者們的楷模和榜樣。
(原標題:院士們 向科技獎得主學學)
(編輯:SN0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fkmvcxnv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